语音播报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 ,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广西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面临更多困难挑战 ,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但只要及时反应、应对有方 ,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加快培育壮大新经济 ,就能积蓄更多发展新动能 、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
以包容审慎原则加快优化新经济政策顶层设计
“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事而制 。”发展新经济是一个必须看清的大趋势、必须抢抓的大机遇,更是一个必须推进的大战略。当前新经济发展呈现百舸争流 、千帆竞发态势 。在这样的大变局 、大趋势下,必须准确识变 、科学应变 、主动求变 ,大胆创新体制机制 ,积极探索适合新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推进新经济政策动态调整,抓好新经济主体梯度培育,促进新经济环境深度优化。
推进新经济政策动态调整。对制约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清理 ,及时修改 、废止或停止实施 。发挥新经济企业标准 、新经济团体标准的积极作用和认证认可的推动作用 ,探索建立新经济企业产品标准“领跑者”制度 。放宽新经济领域政策限制,将新经济领域信用评价与税收便利服务挂钩 ,全面落实取消税收优惠审批制 ,将优惠政策由备案管理和事前审批,逐渐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完善新业态就业社保政策 ,切实提高中小企业优惠政策获得感 。
抓好新经济主体梯度培育 。大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 ,建立符合产业发展方向 、成长速度快 、市场前景好的新经济企业培育名单,加强跟踪服务 ,梯度培育发展 。完善中小科技创新企业培育机制 ,通过传统产业改造、科技招商引进 、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等多种渠道,开展新产品开发、产学研合作 、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 。采取精准有力举措,支持中小科技创新企业加快成长,培育“独角兽”企业 ,做大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
促进新经济环境深度优化 。一是加强政策环境创新。制定新经济领域产业负面清单,科学划定政府与市场的权责边界 ,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 ,构建新经济发展统计考核体系 ,营造更合理更便利更高效的新经济发展制度环境 。二是提升创业创新服务水平。创造宽松高效的创新体制和政策环境 ,为企业开办和成长“点对点”提供政策 、信息、法律、人才 、场地等全方位服务。构建有效激励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创新的产权制度 ,更好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探索建立包容管理机制 。给予新设立的新经济企业1-2年的包容期 ,在包容期内以行政指导和服务为重点 ,通过法规宣传 、行政提示 、行政建议、行政约谈等柔性监管方式,积极引导和督促企业诚信守法经营 。推进新经济领域权责下移试点 ,支持设立利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管理制度,依法给予“三新”经济企业一定的容错空间 。
构建科学合理的新经济发展框架体系
推动新经济发展 ,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 ,大力培育新产业 ,催生新业态,形成新模式。
聚焦“三大三新”产业抓招商激发新动力 。聚焦大健康 、大数据、大物流 、新制造 、新材料、新能源等“三大三新”重点产业领域 ,通过创新工作机制 、整合招商资源 ,开展重点企业大招商。积极引进新项目 、好项目 、大项目,特别是着力抓好“央企入桂”“民企入桂”“湾企入桂”,引进一批新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补链企业、优质项目 。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 、5G应用 、区块链技术等新兴领域发展,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区 ,培育百家小微企业示范园。
培育壮大新兴业态形成新动能 。积极发展夜间经济、数字经济 、平台经济 、体验经济,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业态。夜间经济方面 ,重点以企业 、商会、协会 、社会组织为基础 ,引导夜间经济行业自律发展。数字经济方面 ,积极树立互联网、大数据思维,鼓励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服务经济 ,促进服务经济信息化 、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支持物联网、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 ,丰富服务内容和形态 ,推进服务产品数字化、个性化 、多样化。平台经济方面 ,重点完善创业环境 ,大力培育发展中小微平台企业 。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 ,促进互联网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支持在旅游 、交通 、餐饮、物流 、房地产 、医疗卫生 、健康养老等领域 ,开发应用行业软件和平台。体验经济方面,鼓励企业挖掘生产、制造 、流通各环节的体验价值 ,发展体验店、体验中心等新兴消费模式 ,提供线上线下等新型体验服务,增强体验式服务能力 。支持相关领域新技术研发应用 。加强体验场所设施的质量和安全监管 。
促进新型模式应用释放新活力。重点推动形成“互联网+、智能+ 、大数据+”三大新型发展模式 。“互联网+”方面 ,重点培育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 、协同制造 、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 、电子商务 、便捷交通 、绿色生态。“智能+”方面 ,主要从家居、交通 、教育 、医疗等领域发力 ,大力支持智能制造、智能工厂 、智慧物流、智慧健康等模式应用,不断改善和提升生产生活水平 。“大数据+”方面 ,重点发展大数据产业 ,支持在交通 、能源、海洋、商贸 、物流 、教育、医疗、文化、健康、环境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支持物联网 、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丰富服务内容和形态 ,推进服务产品数字化 、个性化、多样化 。
1 2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