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播报
按语: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就有序复工复产提出8点要求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 ,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研究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积极有序推进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 。当前 ,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是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紧迫任务 ,也是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因地 、因势 、因业推动复工复产 ,就是要分区、分时、分类精准施策 ,政府与市场相互补位 ,形成合力,最终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 。
如何打赢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双线战役”,是对政府经济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截至目前 ,为应对疫情冲击,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已在多个领域打出政策“组合拳” ,大到金融税费层面的宏观精准调控,小到“食住用行”方面的细节保障 ,通过搭建平台 、完善机制、优化环境 ,畅通经济社会循环,为企业复工复产松绑 、通堵、纾困。疫情之下的经济治理格局中,真正把握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平衡点,“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发力至关重要 ,政府“有形之手”既要有统筹全局的能力 ,又要有做足做细功夫的本领 ,既要合理干预、及时“补位” ,有效解决市场失灵 ,又要调控有度、谨防“越位” ,适时给市场“交棒” 。唯有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因业施策 ,在政策有效引导的同时 ,顺应市场要求 、按经济规律办事 ,才能确保复工复产的有序 、高效 、精准推进 ,恢复充满活力、稳定有序的理想经济状态 。
“因地制宜” ,有序推动复工复产
习近平总书记就“有序复工复产”提出的八点要求中 ,第一点就是“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有序复工复产” ,需要区分轻重缓急、把控节奏 、依序施策 ,实现分批分类分时、按条件复工 ,避免“扎堆”复工 、“一窝蜂”复工 。“分级分区”是确保“有序复工复产”的基础和前提,要求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研判疫情防控重点难点地区和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 、疫情高风险地区和中低风险地区 、劳务输出地区和劳务输入地区 ,甚至以区市 、县域为单元差异化“作战” ,根据地方特点分类指导、分区施策 ,制定落实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策略。
当前 ,除湖北省外,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复工率已超过95% ,表明各地在巩固好疫情防控有利形势的前提下 ,正在有效推进复工复产 ,但在因地制宜地推动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层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 ,人社部于2月下旬上线的“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用工对接服务平台” ,通过“一站直达”包车业务已组织200多万农民工返程返岗 ,但相对于全国7500万跨省流动的农民工群体来说,“点对点”服务尚未惠及的农民工数量依然较多。目前 ,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复工难”问题较为突出 ,贫困地区群众外出务工受多种因素限制,农民工散工仍处于无序流动 、缓慢流动和未复工状态 ,亟须加快出台实现农民工快速就业的各项政策举措 ,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 ,切实解决农民工复工返岗过程中的交通运输 、企业接收 、隔离观察、自我防控等一系列问题 。
“因势利导”,高效推动复工复产
“势”是指经济发展的大势 、产业升级的趋势。
一方面,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国内经济体系在对冲疫情影响过程中已经展现出多方面的韧性 。疫情暴发初期 ,全国近80%制造业企业处于待工状态、防疫物资严重紧缺 ,国家在疫情应急救援中迅速组织企业复工达产 、扩能增产,集中力量打通医疗物资通道 ,多家汽车、化工 、船舶企业以最快速度组建口罩生产线 ,以最短时间实现了产供销环节的全面协同。制造业这种卓越的跨界转产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构筑起中国社会在面对冲击时稳定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折射出中国经济雄厚的产业根基 、充足的政策空间和巨大的转型潜力 ,也预示着我国将疫情对经济影响降到最低、最终实现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是不可撼动的“大势”。各级政府应科学研判 、因势利导,精准把控全面复工复产的窗口期 ,对复工复产目标进行动态调整 ,提高复工复产的整体效益和水平 。
另一方面 ,在应对疫情的同时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的过程 ,也是中国产业集群加速转型升级 、脱胎换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互联网 、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应用于生产 、保供 、防疫工作,催生了诸多新产业门类、新服务模式,安全经济 、“宅”经济等一些新经济增长点迸发涌现 ;疫情充分放大了各行各业对数字化需求的紧迫性 ,协同办公、智能运维、云签约 、数字政务等一些跨界型 、复合型新业态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疫情引发了社会资源的再配置,生产要素从传统工业向智能化、信息化 、在线化新兴产业转移 ,全球产业链 、供需链 、物流链 、价值链、创新链、生态链都将面临深度聚合与重构。可以看到,在全国范围全面开启的复工复产大潮中 ,浙江、江苏等一些主动运用科技创新赋能疫情防控和安全复工的省份 ,能够迅速激发企业活力 ,跨越危、机转化的临界点,已经在复工复产中走到了前列 。各地政府应积极借鉴此类有益成果 ,以变应变、借力发力、顺势而为 ,引导企业创新思路 、调整规划 、修炼内功 ,通过实施技术改造积极组织生产自救 ,将疫情危机转变为拓展地区经济发展韧性的重要契机。
“因业施策”,精准推动复工复产
复工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不同行业发展各有其规律性,政府应因业 、因企统筹施策,为复工复产提供精准服务 。春季农业生产受季节影响大 ,必须不失时机抓好春耕备耕 、开辟农资保供“绿色通道” 、做好农户帮扶等工作,确保“不误农时”;制造业产业体系完备、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组织生产调配的能力较强 ,要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强大的供应链生态能力,帮助制造企业完成设备、原材料等资源调配以及核心产线的快速启动和扩产 ,维护和保持产业链正常秩序 ;餐饮 、住宿 、娱乐、会展 、文化旅游等服务类行业多数处于暂缓复工复产阶段 ,应理性认识到,短期的疫情冲击是延缓而非压缩了消费性支出 ,服务领域消费升级的总体方向不会改变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 ,前期受压抑的消费需求将集中释放。为此,行业主管部门要联合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分阶段启动专项调研 ,瞄准各行业复工复产的主要困难和瓶颈 ,做好做实做细帮扶政策,同时就疫情影响行业发展的路径开展研究 ,建立基于不同行业特征的疫情吸收和缓冲机制 。
央企 、国企、大型企业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具有担当和表率作用,基础保障型企业应率先复工复产、承担急难险重关键任务 、全力支援防疫一线 ,产业链上游企业应“能复尽复 、能产尽产”,全面带动下游配套产业、稳定供应链 。中小微及民营企业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弱、信用链条脆弱、受疫情影响大,是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的薄弱环节 ,加之其在“稳就业”中的特殊作用 ,属地政府应主动作为 、靠前服务 ,“一企一策”精准对接需求,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原材料供应 、供需信息服务 、员工返岗住宿 、用餐保障等现实紧迫问题。
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是同步作战的“双线战役” ,互为支撑、不可偏废。当前严峻的外围形势为疫情研判增添不小的变数,因地 、因势、因业推动复工复产 ,就是要分区、分时 、分类精准施策,通过逆周期调节政策和惠企政策叠加发力,政府与市场相互补位,逆势而上 、化危为机 ,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终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
(作者:刁琳琳 ,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