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播报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创新治理体系,扎实推动创新名城建设,今年1月2日 ,中共南京市委决定成立创新委员会,作为专门负责创新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 。5月6日下午,市委创新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 ,对进一步提升创新工作组织化程度、深入推进创新名城建设重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本期嘉宾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博导 白明
南京审计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 刘瑞翔
江苏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任研究员 程俊杰
主持人 :南报融媒体记者 宋广玉
创新驱动有了一个顶层设计架构
记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南京成立市委创新委 ,加强对创新名城建设的顶层设计 。在您看来,南京的这一举措 ,对于推动创新名城建设、促进创新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白明 :南京成立市委创新委 ,使得创新驱动有了一个顶层设计架构。创新是一项高度集成化的、需要协同推进的活动。以往的创新驱动 ,发改、工信、工商 、税务等部门都在推进 ,但这种跨部门之间的创新 ,缺少协调不说 ,有时候还会相互牵制 。南京在全国较早设立市委创新委,既可以通过一个专门机构来解决各部门之间的创新协调问题 ,也可以从创新体制机制上 ,对全市各个部门的创新功能进行整合并全盘规划,将一个个创新任务落到实处。打个比方 ,创新委是1,各个部门是N。没有创新委之前 ,各个部门之间的创新协调是1对1 ,即便只有5个部门 ,其相互协调的排列组合可能就要有十几次甚至更多。现在有了创新委这个顶层架构 ,创新协调就是1对N,协调效率高多了 。
刘瑞翔:南京作为我国著名科教城市 ,创新资源比较丰富 。但丰富的创新资源分散在各个角落 ,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和创新氛围 ,也难以形成推动创新的有效抓手 。创新委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可以更好地整合现有科创资源,塑造创新所需要的环境和氛围,并通过顶层规划设计 、政策制定统筹 、重大事项协调 、督查考核评估等 ,形成推动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
程俊杰:创新委是南京落实中央 、省委关于科技创新工作部署、立足实际加快推进创新名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质上是一种治理机制创新。对于促进南京创新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
有助于契合创新特征。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日益兴起,颠覆性科技创新逐渐取代了原来累积性科技创新的主导地位,创新越来越呈现出高技术性、高渗透性 、高不确定性等特征 。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革命大趋势 ,需要开展科学、深入 、完善的顶层设计,而这正是创新委的主要功能和目的。
有助于衔接创新过程 。创新是包含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大体可以分为知识生产和价值创造两个阶段 。过去我们往往更关注知识生产 ,我国知识生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小于价值创造差距,从而造成知识生产与价值创造之间的脱节 ,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整体贡献率不高 。创新委提出抓实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和“一室一中心”建设等重点任务 ,实际上都是着力于畅通创新过程 ,提升价值创造 。
有助于协调创新部门。创新过程复杂、主体多样 ,相应的部门众多 ,容易产生管理和服务的碎片化 ,成立创新委可以有效防止“九龙治水” ,便于强化政策的系统性、协调性和集成性 ,形成推进创新名城建设的发展合力 。
当然,要切实发挥好创新委的积极作用 ,还需要处理好两大关系 。一是政府与市场关系 。当前,科技创新迭代速度加快,政府的创新认知和治理能力需要不断进化,顶层设计要尽量开放化 、广泛化和柔性化 。要注意尊重市场规律,尤其是在创新的价值创造阶段,应该避免过度的微观干预。二是政府部门之间关系 ,激发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
“研”“发”结合好,能形成世界级创新发展水平
记者 :说到创新,南京作为科教名城 ,不仅创新资源极其丰富,而且是醒得早也起得早,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率先启动科技体制改革 。近年来 ,南京持之以恒抓创新 ,培育了一大批新企业、新动能 、新增长点 。今年一季度 ,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 ,南京全市GDP增速继续位居全省全国前列 ,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韧性和稳健态势 。不过 ,和深圳等城市相比,南京在创新发展上依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白明:南京创新资源丰厚 ,高校和科研院所多,为什么创新效果或者说创新产出不如创新资源相对缺乏的深圳?我觉得原因在于南京的“研”做得好 ,而深圳的“发”做得好。在我看来 ,“研发”协同是创新的关键。相对而言,“研”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 ,“发”主要集中在企业 。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多 ,“研”的成果较多 ,但本地转化率相对较低 ,本土企业转化科研成果“发”的力量不够。深圳本土科研资源少,“研”的力量不是特别强 ,但企业善于利用国内外科研资源 ,善于转化他人科研成果,“发”的力量突出 。不过,深圳这种创新发展模式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研”与“发”之间有所脱节。科研机构的“研”和企业“发”之间的需求会存在一个时差 ,很难做到同步 。有时候 ,科研机构“研”的成果可能企业并不需要,而企业需要的“发” ,科研机构并不能做到同步上马。未来的高端制造业竞争中 ,“研”与“发”之间不可能长期分割。比如美国的创新,既有高校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作为支撑 ,也有微软、谷歌研究院的应用研究。南京成立创新委 ,把“研”与“发”结合好 ,可能会形成世界级的创新发展水平。
刘瑞翔 :南京一直高度重视创新发展,也取得了较好业绩。但和深圳 、北京等城市相比,南京在促进科技企业发展上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首先,南京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但这些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而不是集中在科技企业手上 。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来说 ,考核其业绩的标准是论文和项目 ,而不是科技成果转化 ;其次 ,南京不缺高水平的工程师 ,而缺少有影响力的创业者 。南京高校众多,国内很多大企业如华为等在宁设立研发中心 ,但南京缺少马云 、雷军、刘强东等那样有影响力的创业者 ;再次 ,创新发展没有找到突破口。比如 ,南京在电子通讯领域 ,不但有著名的东南大学通信专业,也有14所这个亚洲第一大所,还有熊猫集团这样历史悠久的著名企业 ,却始终没有出现像华为、阿里巴巴等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 。
程俊杰 :表面上看 ,制约南京创新发展因素有不少 ,比如南京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 ,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招引扶持企业的力度难以匹配杭州 、合肥等其他同等城市,产业结构偏重等。实际上 ,最根本因素是市场化不足。一是体制内单位集聚了较多创新要素。作为科教名城,南京集中了丰富的高校 、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但大多集聚在体制内单位,它们的创新应用导向和成果市场转化意识不强 。二是国有经济占比较高 ,创新意愿相对较弱 、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三是政府服务意识有待提升 。南京在营商环境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改进 ,但管理理念尚未完全转变成服务理念 。
1 2 共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