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播报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 、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 ,擘画了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畅通国际国内经济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四川发展进程中迎来的重大历史机遇,为推动四川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当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四川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 、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 ,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举全省之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点开局 ,大力拓展新空间、激发新动能 ,奋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
自觉在国家战略全局中强化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四川切实增强使命感 、责任感和紧迫感 ,结合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勇担当、善作为,确保这一国家战略落地见效 。
当好现代经济体系的“强支撑”。“三线建设”时期 ,四川形成了初步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 ,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科教优势更加凸显。四川正聚焦工业“5+1”壮大实体经济,突出农业“10+3”擦亮金字招牌 ,提升服务业“4+6”优化产业结构 。着眼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创新产业合作模式 ,共建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在线教育 、远程医疗、智能服务等新业态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构建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现代金融 、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当好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源”。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市场广阔是四川的省情特征 ,这为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但资源要素分布和经济发展条件在不同区域也存在很大差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四川正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大力推动“一干多支 、五区协同”,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 、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战略的深度对接和有机融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支持成都高水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能级商圈,着力释放消费潜力,培育形成辐射西部乃至全国的消费大市场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增强成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 、人口承载能力,促进城市功能和生产力布局一体优化,着力构建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当好内陆开发开放的“前沿地” 。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 ,也是连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支撑区域 ,东亚、东北亚进入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的主要通道 ,具有东西互济、南北贯通、陆海联动的独特优势。今年1―4月 ,四川外贸进出口增长17.3% 、增速居全国第3位,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外贸进出口增长39.8% ,中欧班列开行619列 、增长80% 。四川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着眼畅通国际国内产业循环 、市场循环 、经济社会循环,突出“一带一路”南向拓展的经略中心地位 ,依托自身“安全腹地”优势和南向国际新通道 ,构建陆海联动枢纽网络 ,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产能合作 ,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大力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推动四川由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促进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
当好国家生态安全的“守护者”。四川作为长江 、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 ,全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 ,增强上游意识、建设生态屏障是必须扛起的历史责任 。四川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的导向,坚持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 、净土保卫战 ,尊重自然格局 ,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态 ,推进生态共保环境共治,筑牢绿色本底 ,共守生态安全,加快建设美丽四川 ,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 、资源 、环境更加协调 。
聚力在目标定位中抓实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将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 、改革开放高地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强调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四川正围绕“一极两中心两地”定位和7项重点任务 ,做到统一谋划 、一体部署、协同实施 ,推动重点领域先行突破 。
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 ,加快推进成渝中线、成南达万、成自宜 、渝昆等高铁项目,建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推进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加强港口分工协作,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建设嘉陵江 、涪江等高等级航道,推进航空、铁路 、公路、水运等无缝衔接 ,提升路网通达效率 ,强化门户枢纽功能 ,构建“内畅外通 、辐射区域 、联通世界”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同时,提升空铁公水联运组织效率和服务一体化水平,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
促进产业发展协作共兴。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 ,坚持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 ,完善产业生态圈 ,优化、稳定 、补齐产业链供应链,整合发展汽车 、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 ,加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 、先进材料等产业合作,打造一批高端切入 、成链配套的世界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联合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布局实施一批5G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 。扩大金融领域开放,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整合文旅资源,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发挥农业科研 、自然资源优势,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发挥要素成本 、市场和通道优势 ,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和境外产业链转移 。
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坚持以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 、绵阳科技城等为载体,共建西部科学城 。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联合开展重大科研活动,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实施一批基础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及国际前沿技术研究重大项目。聚焦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 。协同共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联盟,打造一体化的技术交易市场。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面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强化成都极核引领,推动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加快成都东部新区建设,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 。规划建设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川东北渝东北 、成渝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和川南渝西融合发展 。推进成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协同推进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共建长江 、嘉陵江 、岷江等生态廊道。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统一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 。联动推进河湖长制,开展长江上游流域污染治理合作 。加强区域环境风险防控与执法 ,协同推进污染防治项目建设 ,共建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联合监测 。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 ,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 。推动国家级新区协同开放 ,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 。全面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 、金融服务中心 、对外交往中心。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升南向开放主通道通畅能力和物流效率 。统筹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效能 。优化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布局 ,打造更多高水平的开放平台和载体。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设成渝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 ,支持成渝地区高校共同争创“双一流”学科 ,共建职业教育集团和特色职业教育园区。着力补齐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领域短板 ,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立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实现跨省异地门诊医疗直接结算。推动川渝两地户口便捷迁移 ,居住证信息共享。推进养老 、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推行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共同完善粮食安全 、重要能源和应急救援等战略物资储备体系 ,努力在应对各种危机和风险中掌握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
1 2 共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