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播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 ,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成功经验,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特征 。多年来 ,民营企业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主动担当作为 ,倾情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今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带来的新挑战 ,全国工商联系统将继续引导民营企业努力克服疫情影响 ,助力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一、民营企业是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 ,民营企业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参与智力支边 、定点扶贫 、光彩事业等农村扶贫开发事业,自觉融入“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以其特有的优势 ,成为大扶贫格局中的重要一环 ,成为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参与者 。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企业按照国家“集中连片 、突出重点 、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整体部署 ,以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680个县为主战场,积极参与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 。特别是2015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 ,民营企业以建档立卡贫困村 、贫困户为帮扶对象 ,以产业扶贫 、就业扶贫 、公益扶贫 、消费扶贫为主要帮扶途径 ,组织发起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很好 ,要抓好落实 、抓出成效 ,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这些重要论述为民营企业参与精准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 。
“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 ,是中国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的一个缩影和写照 。截至2019年12月底 ,进入“万企帮万村”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有9.99万家 ,精准帮扶11.66万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6.56万个)的1434.4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产业扶贫项目投入819.57亿元 ,公益投入149.22亿元 ,安置就业73.66万人,技能培训111.33万人 。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方面 ,民营企业在“万企帮万村”行动中结合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聚焦“三区三州”组织开展了中国光彩事业“凉山行” 、“怒江行” 、“临夏行” 、“南疆行”和“精准扶贫西藏行” 、“民营企业南疆行”等一系列活动,累计签订招商引资项目680多个,投资金额达3387.76亿元 ,捐款捐物5.15亿元 ,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2018年10月20日 ,习近平总书记给“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回信,对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踊跃投身脱贫攻坚给予充分肯定。
民营经济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红利下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家是先富起来的社会群体。众多民营企业在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中 ,始终牢记“先富帮后富”的历史使命,自觉将个人梦 、企业梦融入中国梦 ,踊跃投身扶贫事业 ,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基本价值取向,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全国一盘棋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 。
二 、民营企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 ,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决策机制灵活 、市场反应灵敏 、资源配置高效等方面优势 ,坚持因户因人施策,因企因地制宜 ,在帮扶举措上下足“绣花”功夫 ,找准“穷根” 、对症下药,不断探索创新帮扶路径、组织形式、合作机制 ,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提供了鲜活素材 。
民营企业参与扶贫丰富了扶贫的帮扶路径。产业扶贫是拔穷根 、强筋骨 、确保脱贫不返贫的有效举措。民营企业深层次挖掘乡村资源 、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 ,最大限度优化贫困地区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探索出高效农业、特色养殖 、民俗旅游、田园综合体 、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种业态 ,以产业链为纽带形成了利益联结 ,进而保证了扶贫的可持续 。就业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各行各业的民营企业为贫困群众创造因人而异的就业机会 ,通过设立卫星工厂 、扶贫车间 、扶贫作坊、生产基地等方式让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开设农民夜校 、实训店等方式提升贫困群众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为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提供保障。公益扶贫是“补短板” 、“救急难”、“兜底线”的重要举措 。民营企业通过实施公益项目、创办慈善超市 、发起社会众筹等方式延展公益扶贫“手臂” ,成为政府公益资源有益补充 。很多民营互联网企业还充分发挥科技、流量和大数据等优势,为产业 、就业 、公益 、消费、健康 、教育等领域扶贫插上腾飞“翅膀”,装上强大“引擎” 。
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创新了扶贫的组织形式。民营企业根据自身行业特点、产业规模和资金实力等因素 ,与贫困村、贫困户构建起多种结对帮扶关系 :大型企业包市 、县、乡整体推进型,中小型企业一企帮多村 、一企帮一村型,小微企业多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户型 。组织形式影响着帮扶领域和参与深度,民营企业既有承担产业、就业、健康 、养老、基础设施等全方位一揽子综合开发的 ,也有聚焦教育、健康、生态等领域开展专项帮扶的,参与的面很广。在参与深度方面 ,农牧业 、中医药等行业企业具有天然扶贫基因,与农民生产就业深度融合,有的企业负责人亲自担任扶贫工作组长 、带领高管员工全面参与 ,还有的企业专门设立了扶贫工作部门。
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深化了扶贫的合作机制 。民营企业在参与脱贫攻坚过程中 ,统筹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帮扶对象实际,与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户构建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从参与方式上看 ,有资源配置驱动型、改制企业反哺型 、乡情感召奉献型 、政府组织动员型 。从利益关系上看 ,既有基于市场机制的平等交易 ,也有纯公益捐赠的不求回报,最多的还是坚持“义利兼顾 、以义为先”理念 ,追求村企双赢、共同发展 。从联结机制上看 ,既有股权量化 、权属租赁、订单生产型辐射带动方式 ,也有“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生产方式,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 ,强化了发展共赢的内在驱动力,有利于以可持续性扶贫实现内源性脱贫。
民营企业参与扶贫促进了社会群体间的交融 。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过程 ,也是民营企业家和农民两大群体交流交融 、互惠互益的过程。民营企业家通过与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朝夕相处 ,深切感受到他们对脱贫致富的渴望和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贫困地区农民在与企业家的交往中 ,体验到了企业家真心帮扶的奉献精神 、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 ,感受到了企业家干事创业 、主动求变 、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学习到了企业家配置资源、经营管理 、化危为机的能力本领,激发了依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部分贫困农民在民营企业的帮助和个人的努力下,成长为农民企业家 ,成为民营企业家群体的一员 。扶贫把民营企业家 、贫困地区群众和当地干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消除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和情感空隙。
三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更好发挥民营企业作用
志行万里者 ,不中道而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吹响了向绝对贫困发起最后总攻的号角 。我们将在创新做好民营企业服务 ,帮助民营企业克服疫情影响 、渡过难关的同时 ,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为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作出新贡献 。
――努力克服疫情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民营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落实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举措”的重要指示精神 ,坚持脱贫攻坚收官战和疫情防控阻击战双线作战 。一方面倾力驰援 ,共克时艰 ,积极参与各类抗击疫情援助和帮扶 ,合力阻断疫情在本土蔓延 。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3月30日 ,全国共有11万多家民营企业捐款172.14亿元,捐物价值118.83亿元。另一方面复工复产,自救图强 ,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把减少的扶贫投入补回来 。全国工商联4月上旬调查显示 ,91.39%的民营企业已复工 ,49.99%的企业产能利用率超过50%,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内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重要力量。
当前 ,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依然存在。我们将推动民营企业把产业扶贫 、就业扶贫放在更突出的位置,组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 、返岗就业,增加生产性和劳务性收入 ;大力组织开展消费扶贫行动 ,发挥民营企业组织生产、销售流通 、采购消费方面的独特优势,多措并举解决好因疫情等原因导致的农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 ,防范化解产业扶贫风险 ;将公益帮扶资源聚焦因疫致贫返贫群众开展救助帮扶 ,确保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
――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民营企业将持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 ,瞄准剩余551万未脱贫人口开展帮扶,对尚未摘帽、挂牌督战的52个县和1113个村发起新一轮结对帮扶行动 ,助力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消除绝对贫困。继续结合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开展光彩事业“回头看”活动,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精准扶贫相结合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传统扶贫路径与互联网扶贫相结合,以产业扶贫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消费扶贫打通产业链循环,以公益扶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以智力帮扶培育内生发展动力 。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防止脱贫后返贫 ,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民营企业大有用武之地。我们将引导民营企业认真落实摘帽不摘帮扶要求 ,对摘帽村和脱贫户,做到扶上马 、送一程 ,继续深化产业帮扶 ,延长拓宽产业链条,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 ,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 。探索解决相对贫困方式方法,对近200万存在返贫风险的脱贫人口和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能帮尽帮 。开展“回报家乡”行动 ,有序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把乡村美好生态、农耕文化等要素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 、文化振兴 、生态振兴 、组织振兴 。
作者 :中共全国工商联党组
。